“2011年有可能是负增长年,尤其第一季度。”如乘联会秘书长饶达先生所言,奇瑞和比亚迪开始反思和调整。他们不再把追求放在企业战略第一位,而是强调汽车有质量增长,以及产品结构的调整。不过一直坚持稳健发展的江淮汽车和长城汽车还是把2011年的目标增长提高到50%以上。虽然主要对市场的理解有差别,但是在强调汽车出口、产品结构调整和走高端路线等方面则保持了一致。
已经延续了两年高增长的车市,今年开始换挡减速。不少汽车主机厂的负责人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所持态度一致,就是今年车市增速会在10%-15%区间,但是全国乘用车联席会会长饶达则持悲观态度,饶老在不少场合表达的论调是:2011年有可能是负增长年,尤其第一季度。汽车产业在经过几年的高速增长期后,不管是汽车厂商还是整个市场都需要有个调整期,才有可能再冲刺新高。
正如饶老所言,奇瑞和比亚迪开始反思和调整。他们不再把追求放在企业战略第一位,而是强调汽车有质量增长,以及产品结构的调整。
奇瑞:减少产品投放
“今年宁可跌落到前十名开外,也要实施战略转型”。奇瑞董事长尹同跃曾在年初的年会上公开表示,奇瑞宣布2011年的年度目标为80万辆,打算2011年在微车占有率上有明显提高,乘用车能够跟上市场的整体增幅或者略有提高。
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,2010年奇瑞为68.21万辆,同比增长36.33%,其整车出口量为9.2万辆,同比增长93.2%。但是去年推出定位中高端的瑞麒品牌表现则非常不佳,关于定位中高端的车型瑞麒G5的,奇瑞有关人士多数情况下守口如瓶。业内人士认为,不是主机厂认为自家车型高端就高端,高端定义背后所蕴含的是产品的高品质以及配套渠道服务及时跟上,这样消费者才会慢慢接受。不过现在尴尬的是,还没有培养这部分消费群体的土壤,更尴尬的是好像不太愿意面对自家高端欠火候。
不过奇瑞似乎下决心要调整了,彻底放弃“多生孩子好打架”想法,而是希望推出一款车型就能在某个细分市场中找到位置。
“10万元以下车型的市场容量虽然在增加,但其市场份额在萎缩,这对于奇瑞等车型主要在这个细分市场的企业来说,不是好消息,所以必须调整产品结构,推出中高端车型。”奇瑞销售公司总经理马德骥告诉记者,作为提升奇瑞品牌形象的高端车瑞麒G6将在今年上市,搭载奇瑞自主研发的5速自动变速器,同时新东方之子、瑞麒G3、瑞麒Z5跑车也将在今年推出,另外威麟品牌还将推出一款MPV产品V8。“同时,奇瑞2011年将实现有分有合的差异化发展,在产品开发与定价方面,公司将会统一部署,但在具体操作和销售策略方面,事业部各自主导,在市场营销方面,将把决胜终端放到精细营销的前面,首先考虑经销商利益,发挥出销售体系中的培育好的战斗力。”
比亚迪:关注新车质量
“比亚迪还计划大幅削减5%的经销商,关闭那些没有经验的经销商,这有望提高每家经销商的收入和利润。”比亚迪汽车董事长王传福在今年底特律车展表示,比亚迪计划在预测消费者的汽车需求方面做得更好,并更加关注“售车质量”,而不是“一味追求市场份额”。
做为比亚迪汽车的掌门人,王传福在国外受到的关注要远高于国内。去年初,王传福以立志于“决心是将比亚迪汽车销往全球”而成为美国人眼里有可能缔造“下一个现代”的中国汽车人物,被美国汽车杂志《MOTORTREND》选入“2010年全球汽车行业权力榜50人”。
而在国内,在去年遭遇了一系列事件后,比亚迪汽车进行了战略调整并推出一系列动作。据相关数据统计,比亚迪汽车经历了自2006年开始的连续4年翻番的辉煌后,在2010年增速放缓,全年完成52万辆,仅实现了15.5%增长,比2009年逾170%增幅大幅放缓。
比亚迪销售公司总经理夏治冰通过微博表示:“比亚迪将缩短战线,聚焦品质提升,提高品牌溢价,而不再一味追求数量和速度”。
“我们此前听德国车关门都是‘砰’一声,国产车关门则是‘哐’一声,今后,比亚迪的车也要请所有用户感受得到‘砰’一声,真正做到漂漂亮亮、结结实实。”今年年初,夏治冰曾对媒体表示,2011年,比亚迪将继续坚持品牌战略,推动传统燃油汽车和电动汽车的共同发展。在产品层面,比亚迪将推出精品车型G3R、G6、S6。在电动汽车领域,比亚迪除了加强电动汽车技术的研发创新外,还将主推“城市公共交通电动化解决方案”:用比亚迪的纯电动轿车e6和纯电动大巴K9替代现有的城市出租车和公交大巴,从而率先促进纯电动汽车在公共用车市场的推广和普及。
主动调整难能可贵
长期关注车企的资深评论员吴迎秋认为,从奇瑞和比亚迪汽车高管的谈话里,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总结和反思。最近几年,这两家企业做得不错,它们的高增长、它们提出的宏伟蓝图给了中国汽车不少启示和振奋。但在振奋的同时,也给不少其他企业带来了某些“蠢蠢欲动”的情绪,似乎的金字塔就要建成了,汽车强国的梦想已经不远了。当大家都在陶醉胜利的时候,奇瑞、比亚迪却站出来给大家降温,在我看难能可贵。我从心底里认同奇瑞和比亚迪的反思,也觉得企业切莫“头脑发热”,但反思不等于全盘否定,多年来选择的方向值得肯定;企业摸索出的很多宝贵经验仍需坚持。